流行唱法里混声的教学实践及应用解析

日期: 2025-08-02 16:05:59|浏览: 17|编号: 1561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流行唱法里混声的教学实践及应用解析

冯淑兰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对真声、假声以及混声的掌握与运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协作,以实现歌曲的完美诠释。

一、真声、假声和混声区别

日常交流中所用的“真声”,源自声带的全面振动。声带具备两种不同的发声功能:一是产生低沉胸音的强功能;二是发出尖锐假声或头声的弱功能。这两种功能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发出真声时,声带会紧密贴合,进行整体振动;同时,声带的张力较大,并通过调整张力的大小来控制音调的高低。真正的嗓音源自于固体振动,所产生之音色既刚健又明快,结实有力,在中低音域内运用自如,与日常对话的音质相仿。声门的开合随音调高低而变化,声带全面振动,使得声音饱满而响亮,这种真嗓音所呈现出的特色鲜明,就如同我们通常凭借听觉就能分辨出说话者的身份一般。

众多流行歌手在演绎时多采用自然发声,力求呈现出一种与日常口语相近的亲切感。在我国戏曲领域,“真声”又被称为真嗓或大嗓。然而,若长时间运用真声进行歌唱,歌手往往会感到嗓子疲惫不堪。这是因为真声的音域相对较窄,大致介于g至f2之间,且不具备换声区或换声点,一旦音高超过g2,声音便会转变为假声,从而显现出明显的换声痕迹。歌唱需遵循音高和时值的标准,若仅依赖真声,往往难以达到歌唱所需的完美音效。故而,真声的转换必须经过换声区,并逐步提升音调,进而过渡至假声。

假声是通过气息在喉管内循环形成的一种声音,在发音过程中,声带并未完全闭合,胸腔也不参与共鸣。此时,声带的振动力度较弱,呈现出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而在声带被拉紧时,则呈现出边缘振动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感知到声带的振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众多医学和声乐专家的证实,并非由所谓的假声带所产生。假声的音质与真声迥异,其发声范围宽广,可达c-a2/c3,尤其在#f2音高以上,声音的威力得以充分展现。这种声音相较于声带全面振动的“真声”,音高更高,但音量则相对较弱。假声是成人所能达到的最高音域,其音色清澈透明,带有一种独特的矫揉造作之感。要唱出悦耳的假音,必须确保声音的发出位置较高,同时在使用假音时,需保证真音与假音的过渡自然顺畅,避免出现断点。演唱假音时,需留意喉头的位置,它应当是向下的,并借助气息来控制,从而使发出的假音不显得生硬,而是充满力量与圆润。这一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男性歌手常常借助这种嗓音来获得独特的音质,以便触及音域的顶端,或是模拟女性的嗓音。若高音仅采用假声,则可能导致音色变得单薄,缺乏个性,且缺乏表现力。因此,在演唱过程中,真假声的巧妙结合能够营造出近乎完美的歌声,这种唱法被称为混声。

混合声是将真声与假声融合而成的一种声音,亦称作混合音。这种声音使得高音显得更加明亮,低音则显得坚实有力。其声音整体上保持统一且连贯,没有明显的换声区域或换声点。从低音区起始,声带的边缘会逐渐变薄,并融入少许假声元素。随着音高的提升,假声的成分会逐渐增加,但依然保留一定量的真声。中声区的真假声比例大致相当,共鸣效果较为理想;在中低声区,声音主要采用真声;而高声区则主要使用假声;在c2至f2的范围内,存在一个过渡的换声区,这是真假声相互过渡的交界地带。

混合声的音域相当宽广,大致涵盖了从a音到a2或a3的范围,从低音区到高音区,声区上下都是真声与假声的交融。这种声音的独特之处在于“真声之中带有假声的成分,假声之中又掺杂着真声,真假难辨”,“真声不会过于炸裂,假声也不会显得空洞,两者相融无间”。

混声融合了真声的特质,与我国语言风格相契合,便于清晰发音,且音色连贯流畅,正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偏好。因此,混声在众多流行唱法中被广泛采纳,同时,它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歌领域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混声演唱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戏曲、曲艺、民歌以及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新歌剧和近代歌曲。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展现民族音乐的特色,而且其宽广的音域还使得吸收西洋传统唱法的优点成为可能。

二、真假混声的区别与对接

(一)真假混声的衔接与转换

区分真混声的关键在于声带的局部振动,且该振动区域的声带间隙恰到好处,此时产生的声音,人们在发声时能感受到声带的细微颤动。这种声音与纯真声或纯假声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无论是真声还是假声,其发声过程都依赖于气息的冲击。然而,混声则是通过气息对声带的轻柔拂动来产生的。前两种声音是通过冲击产生的,而混声则是自然飘散的。至于真假声相接型发声,则是通过将艺术真声和艺术假声这两种不同的发声技巧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京剧和昆曲中的小生角色,以及我国青海地区的民歌“花儿”以及瑞士、奥地利山区流行的山歌约德尔,它们的演唱都体现了真假声交替使用的特点。这种真假声的转换技巧,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歌手运用共鸣等技巧,精准地把握真假声的转换点。在保持气息稳定的基础上,歌手需适度调节音量,待声音顺利通过转换点后,再逐渐增大音量,实现真假声的流畅过渡。

(二)真假混声的平衡与补充

演唱时,所呈现的旋律既流畅又悦耳,其声线更具备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这主要得益于演唱者巧妙地将真声与假声融合。在演唱过程中,假声需以真声为根基,而真声亦需假声来丰富。若仅依赖假声,则可能导致声音虽然明亮却失之浑厚,显得干燥乏味;反之,若仅用真声,则可能使音色显得沉闷,缺乏力度和感染力。无论何种倾向,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唯有将二者巧妙融合,方能使嗓音达到均匀、明亮、甜美且流畅的境界。一旦掌握了真声与假声的平衡之道,便需注意,在低音区避免使用真声,高音区则不宜用假声。这种将真声与假声严格区分的发声技巧,从生理角度而言,是指通过调节喉头位置以及咽腔的开放程度、宽窄及收缩比例,以达到混声效果的精准控制。在声音训练的范畴内,这指的是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应实现真声与假声的和谐融合。也就是说,高音应富含真声的特质,而低音则应融入假声的元素。在演唱低音时,绝不应仅依赖真声,而在演唱高音时,也不应仅使用假声。法国著名歌唱家加罗德在其著作《歌唱法》中阐述道,在男高音的演唱技巧中,为了实现胸声与头声区的顺畅过渡,常常通过在较高音域内运用胸声演唱一个或两个音符,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声音效果,这种声音被称为“混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步探索并创立了“八度”混声训练体系。该方法通过音阶的快速移动、伴音的跳跃以及琶音等练习曲的组合,构建了八度音程的训练体系,并将其融入声音训练及演唱的全过程。在确保胸腔支撑与头腔共鸣协调一致的前提下,能够连续且顺畅地发声,声音既柔美又有弹性,同时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男女学员在参与混声训练时,无论是在低音、中音还是高音区域,都能灵活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他们的真假声将自然而然地融合,形成悦耳且舒展的嗓音。只要确保真假声之间的平衡与比例得当,便能培养出既符合科学原理又实用的美妙嗓音。

三、混声的完美应用

通过对声音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领悟到,动听的歌声并非仅凭单一的声音技巧所能达到的高度,它实际上是真声、假声和混声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产物。接下来,我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剖析歌唱家在演绎歌曲时对真声、假声以及混声的运用。

流行歌手不论性别,普遍偏好运用真嗓音进行演绎,以期达到一种平和、自然、与日常口语相近的音色效果。然而,部分女歌手,例如张靚颖、黄琦珊,在演绎音域宽广、艺术性强的曲目时,更倾向于采用假嗓。至于男歌手,在演唱和声部分时,也常常运用假嗓。以台岛“优客李林”的重唱组合为例,其中的林志炫,其乡村音乐风格的重唱特点便凸显了这一点。然而,在诸如“摩登谈话”这样的乐队中,像主唱那样仅以柔婉的假音进行演唱的男性歌手相当罕见。

通常情况下,假声往往显得力量不足,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它也能被转化为一种介于真假声之间的、带有嘶哑和沙哑特征的喊叫。以汪峰的《一起摇摆》和《北京 北京》等歌曲为例,众多重金属摇滚歌手偏爱采用这种嘶哑的混合声音进行演绎。此外,混声还能作为一种声音修饰手段,将真实与混合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柔和又细腻,且略带朦胧的艺术美感。

苏运莹独立创作的《野子》歌曲,由她亲自演绎,其中巧妙地融合了原生态的真假声转换技巧,并融入了她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发音特色,显得既亲切又自然,风格鲜明且质朴无华,既狂野又不失柔美,生动地展现了少女那份纯真与可爱的本质。与之相对比,童安格演绎的《生命过客》则完全采用真声,而屠洪纲的演绎则介于真声与混声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刘欢与齐秦演绎的《大约在冬季》亦呈现出类似差异。惠特妮·休斯顿的《All My Love For You》开篇以温馨的混声在中低音区轻声吟咏。继之,她以高昂激越的真声逐步将歌曲推向高潮,直至达到歌曲的巅峰,随即巧妙地转为极为柔美的混声,情感表达跌宕起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尾声部分,以假声演绎的华彩乐段引人注目,而霍尊的《卷珠帘》则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男性歌手在歌曲中巧妙融合了真假声,其声音宛如潺潺流水,细腻入微,丝丝入扣。这样的演唱技巧在华语现代流行歌曲中实属罕见,堪称运用高难度混声方法的典范之作。

总结来看,若想在歌唱技艺上实现显著进步,对真假声转换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在运用真声、假声及混声进行相同音高和母音的发声时,可以明显察觉到假声所需的气息量最为庞大,而混声则相对较少。因此,在歌唱实践中,无论真假声的使用方式如何,气息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从音色角度来看,真声与假声的交织与转换,方能营造出纯净、愉悦的音乐美感。

结 语

流行音乐演唱是流行音乐众多表现形式中的关键一环,亦是流行音乐表演的核心方式。众多流行音乐作品均依赖演唱来传达其内涵与情感。这种演唱形式独具特色,声音色彩丰富多变,表现力极强。虽然声音条件部分源自天赋,但演唱技巧与情感的细腻处理并非与生俱来,故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与经验积累,方能实现技艺的提升与突破。因此,专业化的流行音乐演唱训练就变得非常重要。

何为“混声”?它指的是真假声的交融使用,其特征位于真声与假声之间。它既不具备真声那种明显的音量和力度,也不像假声那样显得柔弱而缥缈。混声属于一种较为中性的声音,能够综合两者的长处。在流行唱法的运用和流行歌曲的演绎过程中,混声技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了熟练掌握混声技巧并能在运用时轻松自如,适度控制,需以真声为根基,同时进行假声的练习。声乐领域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真声、假声以及混声的使用,单纯依赖真声发声,其声音显得直接而略显生硬,音域相对较窄;而若完全采用假声,则常常导致声音显得空洞不实,甚至出现中低音区无法达到的“半嗓子”现象。相反,通过运用高位置的混声进行歌唱,歌手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与控制自己的声音,使声音展现出“飞跃”与“穿透”的特点,进而获得更为持久的歌唱能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