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调鸡尾酒行业遇冷:冰锐深陷舆论风波终至停产
被停产
在天津供暖系统启动之前,预调鸡尾酒再次受到了热捧。然而,这股热潮并未带来预期的温馨与舒适。
10月的尾声,百加得冰锐在预调制鸡尾酒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却不幸遭遇了停产风波。这一事件使得原本热度下降的预调制鸡尾酒行业雪上加霜,同时也让业内流传已久的冰锐“撤退”传闻,从流言蜚语变成了确凿的新闻。
媒体报道指出,百加得冰锐的生产已基本停滞,而经销商的费用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公司不再对冰锐的销售成绩进行评估,导致员工在解决问题上缺乏积极性;裁员行动自今年三四月份便已启动……
众多“吃瓜群众”向新金融观察记者透露,冰锐并非百加得的核心业务,即便业绩不佳被砍掉,也无关紧要。只要百加得品牌屹立不倒,一旦市场行情好转,随时可以将其重新纳入旗下。
事实上,百加得冰锐并没有停产。
冰锐这一深受我国消费者喜爱的饮品,我们公司不仅在生产和供应方面持续努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从未停止过生产。目前,市面上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最新一批冰锐产品,其生产日期为2016年10月。对此,百加得公司向新金融观察记者作出如此回应。
此外,百加得公司特别指出,他们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持续对业务进行改进,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旨在更加迅速地满足当地消费者及客户的多元需求。
然而,来自行业里的“传闻”也是有模有样。
除了那些公开报道的媒体信息之外,还有来自经销商和业内人士的消息。一位曾参与锐澳鸡尾酒市场拓展,后来加入黑牛食品鸡尾酒团队的从业者向新金融观察记者透露:“我的前领导在今年年初离开了百加得公司。尽管百加得官方并未明确表示要取消‘冰锐’业务,但从种种迹象来看,百加得似乎有意在中国市场重新聚焦主业,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朗姆酒和烈酒领域。”冰锐在百加得眼中,似乎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他们并未打算彻底放手,因为生产线已经就绪,且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在那些市场反响良好的区域,一旦经销商提出需求,生产活动便会持续进行。
百加得在谈及“未来”时明确表示,未来百加得将致力于高端烈性酒领域的发展。公司计划通过不断强化业务优势、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增强自身实力,来增强竞争力。同时,百加得将继续向消费者推出多款备受欢迎的朗姆酒以及备受赞誉的烈性酒。
这恰好与之前从业者提到的“百加得重返核心业务”的观点相吻合。然而,关于百加得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冰锐鸡尾酒策略、是否存在亏损、如何评估近年中国预调鸡尾酒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为何在2014年的行业竞争中冰锐败给了锐澳等问题,百加得方面并未给出明确的正面回答。
或许,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百加得的任何表态都可能被过分解读。然而,他们反复重申,"冰锐并未停止生产。"
公开资料显示,百加得冰锐自2002年起踏入我国市场,然而预调酒行业却始终未能激起太大的波澜。直至2012年,冰锐借助电视剧《爱情公寓》的热播,成功点燃了该品类的增长势头,从而带动了预调酒销量在随后的数年内持续上升。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预调酒的市场销量显著攀升,从当年的不足百万箱激增至2013年的接近千万箱,预计到2020年,其销量将突破1.5亿箱,销售额也将超过百亿元大关。
去年,新任命的百加得中国区市场总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预调酒市场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作为百加得的策略性品牌,冰锐必须把握住中国市场的这一绝佳机遇。
如今看来,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不如意
冰锐虽然深陷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同属行业的领军品牌锐澳,其市场表现同样未能达到预期。
形势严峻,我所在区域的销售业绩并不乐观。再者,锐澳生产商至今未支付我2014年的款项。这位位于南方某县级市场的锐澳代理商在谈及锐澳鸡尾酒的市场表现时,如此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这一结论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自接触锐澳以来已超过两年,唯独在2014年有所盈利,而2015年和2016年则始终处于核销部分费用和收取部分货款的尴尬状态。
费用清算完毕后,他不再打算继续从事这项业务,因为他周围的经销商早已更换了数轮。这位经销商向新金融观察的记者如此表示。
2014年7月,该经销商从其所在区域的锐澳省级代理那里购入了产品,从而成为锐澳鸡尾酒的一名分销商。当时,为了拓展市场,锐澳公司对经销商实施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无论是营销支出还是推广投入,只要有助于锐澳鸡尾酒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公司都毫不犹豫地加大投入。因此,锐澳公司内部许多员工也纷纷作出了不少口头上的承诺。
费用核销需遵循一定的程序,而锐澳鸡尾酒在2014年所向披靡的势头已成为过往,2015年市场行情突变,那位省级代理商便离开了锐澳,导致前述经销商的核销费用停滞不前,陷入了漫长的流程之中。随后,锐澳公司的市场团队也频繁更换,因此,该经销商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遭遇了此类情况,这位经销商对锐澳公司产生了“缺乏诚信”的看法。显然,这种看法并非仅仅源于遭遇后的不满,因为在销售锐澳鸡尾酒期间,他还代理了其他几个品牌,“锐澳公司的服务堪称最差,且极不规范,这还是我首次遇到如此状况……”
锐澳近三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当前的市场状况。在2014年7月至2015年春节前的近半年时间里,该经销商的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到了2015年,全年销售额介于40万至50万元之间。然而,今年销售情况不佳,我们决定不再投入过多精力。回想2014年,我们曾实现全市场的100%覆盖,而如今……最多能达到10%,我是不会再去主动开拓市场了。”他说。
该经销商仓库中除了费用问题,还存有锐澳公司需处理的临近保质期的产品。这些预调制鸡尾酒与白酒、葡萄酒产品不同,它们也有明确的保质期,这与饮料产品相似。一旦市场上的预调制鸡尾酒接近保质期,销售难度便会增加。
锐澳公司原先承诺会对所有即将到期的商品进行更换,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延误而使得部分商品由临期变为了过期。最终,这些商品都是按照五折、四折的价格进行调换的……据那位经销商所述。
天津市场的情况并非如此,与上文提到的经销商相似,这位天津的经销商自2014年起便开始负责锐澳鸡尾酒的代理业务。
关于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更换、市场费用的处理,以及公司员工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事务方面的效率和技能,“总体来说尚可。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天津地区的经销商已基本清空了旧日期的产品。2016年的销售额预计将比去年增长约20%。今年公司多少有了些利润,但盈利水平不会太高。”锐澳鸡尾酒在天津的经销商向新金融观察的记者如此表述。
在他眼中,2015年对锐澳鸡尾酒而言是极为艰难的一年。这一年,由于“提前罐装”策略,大量产品堆积在经销商的仓库中,锐澳酒业也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至于财务状况,他表示自己目前也存在一定的欠款,但厂家会根据打款比例进行返还,这种情况在业内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业绩说明了一切。
百润股份作为锐澳的母公司,在其今年上半年度的业绩报告中披露,公司营收达到了4.2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5.14%;同时,公司出现了1.45亿元的亏损,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超过123%。特别是预调制鸡尾酒的营收,继续呈现出78.34%的暴跌趋势,并且持续走低。回顾2014年,锐澳鸡尾酒的销售收入实现了216%的同比增长,净利润的增长更是超过了300%,这样的巨大反差令人咋舌。
发稿时为止,针对新金融观察记者所询问的锐澳酒业在对待大小市场策略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存在费用拖欠、人员更迭是否频繁以及高层是否出现变动等事项,锐澳酒业尚未作出任何回应。
大撤退
冰锐的具体状况尚不明确,但现阶段市场上处理即将过期的鸡尾酒产品的情况却颇为普遍。不少朋友都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协助处理这些临期鸡尾酒,数量从两三千箱不等,甚至有的高达上万个箱……东北地区的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这样对新金融观察的记者表示。
他不愿透露那些抛货朋友的来历,只是轻笑说道:“目前,我家的餐桌上还剩下六瓶魅夜……”
魅夜,作为百威品牌下的预调鸡尾酒系列,自2013至2014年间,随着锐澳与百加得冰锐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整个品类的热潮。百威亦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众多追随者中的一员。然而,在天津市的一家大型超市中,魅夜预调鸡尾酒占据了该品类货架近三分之一的面积。
其他区域摆满了锐澳、古井贡百色鸡尾酒、AK47预调制鸡尾酒(青岛道格拉斯酒业生产)以及各式果酒,唯独缺少了冰锐的身影。在那些原本只售卖冰锐的两家便利店,现在也难觅冰锐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锐澳。
市场热度急剧下降后,众多鸡尾酒品牌的追随者们纷纷放缓了步伐。尤其是众多白酒企业,尽管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均曾对这一品类表示出浓厚兴趣,然而,他们言辞虽多,实际行动却少,如今甚至已不再轻易发表言论。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是从生产食品和饮料起步的,诸如汇源、黑牛食品等品牌。汇源的“真炫鸡尾酒”在电商平台上依然可以找到。在“双11”这样的促销活动中,搜索鸡尾酒,你会发现平时难以见到的由饮料或酒类企业生产的产品。然而,那些形态各异的“山寨”产品,却不知从何时开始,都逐渐不见了踪影。酒仙网上,隶属于黑牛食品的达奇鸡尾酒正在进行“清仓特卖”活动,然而实际上,这款产品早已被公司所淘汰。
黑牛原本因主营业务大幅下滑,于是怀揣着转型的大志,毅然投身于预调制鸡尾酒领域。然而,市场状况不佳,再加上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导致其事业并未取得预期成果,最终甚至被其他企业收购。如今,黑牛已经转而从事软件开发,这不禁让人感到讽刺。前文中提及,曾在锐澳酒业和黑牛食品有过工作经历的从业者如此感慨。
当时,黑牛食品为了实现逆袭,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无论是团队建设、代言人选择还是营销推广活动。不幸的是,运势不佳,2014年年末,在达奇即将上市之际,预调制鸡尾酒市场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2015年1月至9月,达奇鸡尾酒的销量不足一千三百吨,其销售收入达到了2291.94万元。然而,到了10月底,黑牛公司发布的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净利润出现了1.59亿元的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49%,形势十分严峻。同年11月,黑牛公司对外进行了其一年前正式投入运营的预调制鸡尾酒生产线的一次公开拍卖。受资产减值损失影响,该公司当年的净利润出现了高达6.4亿的亏损。至此,黑牛公司名副其实地转变成了所谓的“壳资源”。
或许在众多追随者中,黑牛食品的境遇最为凄惨,然而,预调制鸡尾酒能吸引众多追随者,这也充分揭示了酒行业普遍渴望寻找利润增长点的迫切需求。深入分析,2014年被誉为鸡尾酒之年,正是在酒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之际,继青春小酒“火爆”之后,众人齐心协力,将这股火焰直接推向了沸腾。
与此同时,据百润股份财报披露,预调制鸡尾酒的毛利率高达76.55%,这一数据让正处于经济下行和产品销售困境中的酒类及食品行业羡慕不已。然而,这种产品本非酒亦非饮料,其独特的“尴尬”属性早已预示着它难以广泛流行,成为大众消费品。在某种程度上,预调制鸡尾酒或许已经到了需要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