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锐澳鸡尾酒,为何如今无人问津?原因很现实

日期: 2025-09-17 09:13:16|浏览: 10|编号: 1572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曾经红极一时的锐澳鸡尾酒,为何如今无人问津?原因很现实

啤酒是酒类市场中年轻人偏爱的饮品,在聚会、夜生活、酒吧等场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白酒和鸡尾酒领域却有两个品牌不满足现状,致力于开拓新市场,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江小白凭借独特的文字宣传迅速走红,锐澳则通过密集的广告攻势建立了品牌知名度。

然而,曾风靡一时的两个品牌,如今经营状况均不理想,年轻群体体验过后,最终转而选择啤酒饮用,鸡尾酒源自海外,看似属于品味较高的饮品类型,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始终受限,2013年整个行业的体量仅达十亿元,几乎微不足道,表现相对出色的仅有百加得旗下的冰锐品牌,其年销售额同样十分有限

但是锐澳刚起步时却认为市场潜力远不止于此,自2013年起,锐澳便大力开展宣传运动,邀请明星合作推广,将产品植入热门影视剧,成为真人秀节目的赞助商,大量鸡尾酒广告铺满各处,使消费者迅速认识了这个品牌,鸡尾酒这一细分市场迅速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酒饮选择。那段时间,锐澳极其火爆,流行剧如《何以笙箫默》和《杉杉来了》,热门节目包括《奔跑吧,兄弟》以及《中国新歌声》等,到处都能看到锐澳的产品露出,看得过多反而让人心生反感。电视上锐澳的广告也是接连不断,先后邀请周迅、杨洋、郭采洁等担任代言人,快速提升了锐澳的品牌影响力。

密集的广告宣传确实产生了作用,2013年,RIO在鸡尾酒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0%,这个比例是冰锐的两倍以上;2014年,锐澳凭借元的营收额,登顶行业榜首,实现了对冰锐的反超。2015年上半年,锐澳的营收达到了元,可以说创下了新的纪录,锐澳信心十足地向百亿元单品的目标发起挑战。

理想很美好,2015年下半年起,锐澳销量便呈现下滑趋势,2016年更是直接亏损1.42亿元,尽管加大广告投入,似乎也难有起色,锐澳仅仅火爆两年有余,便迅速失去热度,年轻人不再追捧。

锐澳为何迅速疏远了年轻群体,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编辑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

宣传过于泛滥,市场方向不清晰。连续两年,众多观众对锐澳的广告感到厌烦,电视节目几乎处处是锐澳的推广信息。锐澳这种高强度的广告攻势,短期内或许能取得成效,但长远来看,效果会慢慢减弱。广告在短期内实现信息传递即可,但在营销层面,应当与年轻群体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而非单纯进行叫卖式的推广。此外存在指向性模糊的问题,锐澳所宣传的“锐澳鸡尾酒,爱的free”这一口号令人费解,其产品核心价值传达不清。相比之下,红牛的“困了累了喝红牛”以及六个核桃的“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都极其准确地切中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其次,对市场容量判断失误。鸡尾酒在中国市场难以普及有其缘由,喜爱此类饮品者本就数量有限,在喧闹场合也难以激发消费欲望。因此,锐澳预估超百亿的市场规模或许只是虚幻概念,年轻人虽受广告影响初次尝试,仅因新奇感而选择,随后便转向其他酒类饮品。

再次,渠道力量非常薄弱。锐澳着力开拓年轻人聚集的夜店、酒吧等场所,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这等于是在争夺啤酒的市场。因此,当锐澳大举进攻时,百威、青岛等大企业纷纷启动渠道防卫机制,推行独家采购的制度,从而把锐澳挡在市场之外。这种做法相当狠辣,显然是阻止锐澳进行销售,毫无疑问属于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此外,产品竞争激烈,仿冒品泛滥成灾。包装样式雷同,酒液色调相似,预调鸡尾酒几乎毫无技术壁垒,为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锐澳走红后,市场上迅速涌现大量仿冒产品,售价低于锐澳,部分仿冒品名称也十分相似,例如一款名为“RIQ”的产品,若不仔细辨别,极难与“RIO”区分开来。调制鸡尾酒并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与白酒相比,后者进入行业存在一定难度,仿冒酒的口感和正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最终,顾客的黏性非常弱,仅靠金钱堆砌而成的品牌,顾客的黏性非常弱,体验过后或许就会舍弃,不会将其当作一种长久的选择。年轻人相当容易改变,要想赢得他们的青睐,必须在宣传上精耕细作,真正掌握购买者的想法,才有可能使其持续走红。

大力推广确实有效,以瑞幸咖啡为例,其宣传力度毫不逊色于锐澳昔日的表现,然而咖啡属于广阔的市场,星巴克经营多年,在中国依然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咖啡并非虚假的市场需求,鸡尾酒则未必如此。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在渠道建设、深度营销、产品研发等各方面协同并进,否则只会县花一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