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兑酒危害大!这样喝酒如同边踩刹车边踩油门
当前,小红书这类社交网站正流行一项“随机调酒挑战”:参与者们彼此间不事先沟通,依次将冰箱中能寻获的所有饮品混合,最终集体将混合物饮尽。
咖啡掺和白酒?威士忌掺入红牛?苏打水掺和伏特加?这样组合似乎效果不错,混合不同风味的饮品,酒的味道好像更易入口,平时很少饮酒的人似乎也能接受尝试了。而且,那些通常喝一点就会醉的高度酒,经过各种饮料的稀释,感觉不那么容易醉了!
许多人认为这种饮用方式,借助饮品稀释了酒液,降低了酒精含量,并且更加甜美可口。然而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酒精。同时这些饮品里含有的其他物质,也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咖啡配酒:喝了更清醒?
很多人觉得,酒配咖啡能“提神醒酒”。
咖啡里的咖啡因确实能阻断腺苷的作用,它通过消除腺苷对神经活动的压制,进而间接促使多巴胺分泌,特别是在大脑的奖励中枢(比如伏隔核),因此会让人感觉头脑清醒,思维更集中,并伴随轻微的愉悦情绪。相比之下,酒精的饮用则会减慢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小脑(控制身体运动)以及海马体(形成记忆)这些脑区的运作速度,导致人的反应变慢。
当人的思维同时受到咖啡和酒精的干扰时,就好比在紧急制动(酒精的作用),又猛地踩油门(咖啡因的效果)。表面上,人的状态似乎一切如常,但实际上,人的大脑已经完全失去了应对能力。
更糟糕的是,咖啡因虽无法减少血液里的酒精含量,但它产生的刺激感会让人不容易感觉到醉,因此会不知不觉地喝下更多酒。这种情况会变成“表面看似清醒,实际上更危险”的人:他们更可能进行冒险活动,例如酒后开车或酒后打斗。
所以,咖啡和酒一起喝,并不能提升一个人的酒量,反而会让他们更愿意喝酒,更容易醉。
能量饮料配酒:上头?也伤脑
当调制饮品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时,将能量饮品与酒混合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兼具提神和微醺效果的理想搭配。这种看似能增强感受的做法,实际上却可能对思维造成损害。
二零二四年八月,发表于《神经药理学》的一篇研究指出:将酒精与能量饮料混合饮用,会对大脑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科研人员指出,酒精与能量饮料的结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原因是两者存在协同作用。酒精会对大脑功能造成压制,而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则具有提神效果。咖啡因或许能够干扰大脑感知疲劳的能力,进而掩盖酒精的镇静作用。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饮用者在未察觉的情况下摄取过量酒精,进而加剧对大脑的损害。
而且,能量饮品里的咖啡因含量往往很高,部分产品每瓶的总咖啡因量能达到200到500毫克(这比一杯咖啡的量要多得多)。此外,能量饮品含有的牛磺酸,如果和酒精以及咖啡因一起摄入,可能会发生协同作用,导致神经系统中的兴奋与抑制平衡更加紊乱。
苏打水:醉酒的“加速器”
许多人偏爱选用苏打水,或类似碳酸饮品,来调制各式鸡尾酒,尽管这种饮品看似无害,实则潜藏风险。
苏打水是注入二氧化碳生成的饮品,味道清新,略带锐利感,尽管它不会与酒精发生反应,但碳酸成分进入胃部,会促使胃壁舒张,进而引发胃排空机制,让胃里的东西迅速流入小肠,因此酒精会加速进入小肠,随之也加速被身体接纳。
一项调查对比了三种含酒精饮料的代谢速度:未稀释的伏特加、掺水的伏特加以及掺气泡水的伏特加。调查发现,搭配气泡水饮用的伏特加在14名参与者体内酒精代谢更快。由此推测,大量摄入碳酸饮料或许会提升醉酒进程。但现阶段该研究的参与人数有限,其结果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才能确认。
综合来看,盲盒调酒活动虽然具备一定吸引力,不过要清楚,将种类繁多的饮品与酒精无序掺和,或许会导致思维混乱。从健康角度出发,最好减少酒精摄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