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押注威士忌,究竟能否避免重蹈预调酒覆辙?

日期: 2025-08-13 23:03:46|浏览: 5|编号: 15639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酒企押注威士忌,究竟能否避免重蹈预调酒覆辙?

记者 杨孟涵 华夏酒报

时尚更迭迅速,每过一年都有新变化,过去备受追捧的“酱香风”,现在热度已经明显减退,不再像从前那样火爆。与此同时,进口酒类又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像“预调鸡尾酒”曾经风靡一时,但如今正被国产威士忌所取代,成为市场的新焦点。

但是,酒类公司大量投资威士忌,是否会像过去投资调制酒那样,面临市场困境呢?

越来越多的入局者

从2019年到2021年,威士忌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大爆发。

近些年,国内众多酿酒公司纷纷宣布新建生产线或推出全新酒类产品,其中不乏一些引人注目的合作案例,比如江小白与高瓴集团共同购入苏格兰威士忌品牌罗曼湖,同时洋河集团携手帝亚吉欧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中仕忌”的新产品。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由古井集团与法国卡慕集团联手投资建立的安徽古奇草本威士忌酿造厂破土动工。

今年开头,天佑德酒推出了三种青稞威士忌产品;紧接着,郎酒决定在四川峨眉山市高桥镇建立威士忌制造基地,该基地的设计年产量为1万吨,计划分三个阶段建设,预计到2030年可以完全投入使用。

郎酒在众多知名酒类公司中,对威士忌项目的投资规模算得上是相当可观,其整体计划投入的资金额度不会少于三十亿元。

除开白酒公司,其他酒类公司也纷纷瞄准了威士忌市场,例如,一些啤酒厂和酒庄开始涉足威士忌制造。

青岛啤酒五厂生产基地原定于2024年岁末完工,除了能酿造六十万升精酿啤酒,还具备生产两千五百吨威士忌的能力;与此同时,预调酒行业的领军企业百润股份在近期举办的业绩沟通会上透露,其位于崃州的工厂首批威士忌产品预计会在2024年岁末推向市场。

黄酒品牌古越龙山与香港凤凰集团合作,共同推出了首款以糯米为原料的威士忌产品,命名为“穿岩十九”。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在三月公布的《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境内具备法人身份的威士忌生产与经营机构,数量在2023年增至42家,比上一年增加了18家。同年,中国本土威士忌的年产量大约为5万千升,较前一年增长了127%。

威士忌机会来了吗?

许多中国威士忌的制造设施,是在2021年建立起来的,由于威士忌的陈酿工艺,现阶段这些产品都还放在橡木桶里保存,预计到2025年,它们会开始大量投放市场。

如此多的跨界投产,如此多的产品陆续上市,市场是否能够容纳?

根据摩根士丹利早前公布的分析,中国威士忌产业体量预计在2030年能达到150亿美元。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分会所提交的《2023年中国威士忌产业状况分析报告》表明,2023年,国内威士忌市场的整体体量达到55亿元,较上一年度提升了10%。若与十年前相比较,中国威士忌市场的整体规模实现了四倍多的发展。

根据《2023年威士忌年度报告》的数据,从购买者角度分析,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的群体构成了消费者中的大多数,其比例高达39%。年龄在30至39岁区间的群体紧随其后,占比为35%,而40至49岁区间的群体则占13%。此外,报告还指出,在最近三年时间里,超过百分之七十四的、年龄不足三十岁的爱好者,其饮酒频率有明显提升。

就是说,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威士忌了,未來他們會成為這款產品的主要買家。

市场扩张态势,以及新生代对威士忌的接受程度,都彰显出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然而,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威士忌的饮用者数量依然有限。在购买行为尚不稳定的背景下,过去威士忌所呈现的那种上升势头,是否还能持续下去?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统计资料表明,二零二三年,国内威士忌产品的平均售价是每升一百零五元,比上一年减少了百分之七,这种价格下滑反映出消费者对该类饮品品质认可程度有所减弱。

某个曾经引领威士忌潮流的洋酒品牌,如今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也遭遇困境,保乐力加在2024财年于中国的销售额出现了减少,帝亚吉欧的苏格兰威士忌销量同样有所下降。

SMWS作为一家威士忌独立装瓶企业的母公司,其公布的财务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销售额仅为123万英镑,与2022年相比,这一数字减少了一半以上。

业内专家指出,购买者数量不多,加上消费领域出现重大转变,很可能是国产威士忌遇到的主要阻碍。此外,许多企业尝试经营多种产品却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也很常见。

会不会重蹈预调酒覆辙?

对于热衷拓展产品种类的中国酒厂而言,投资生产苏格兰威士忌这类外来酒水,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在二零一三年之后,国内酒业曾掀起建设调制鸡尾酒的热潮,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对于众多酒厂来说,那次涉足新领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预调鸡尾酒传入国内的时间很早,不过很长时间以来都只是小范围的流行。到了2006年,全国销量首次超过百万箱。2011年以后,特别是2013年之后,随着锐澳等领先品牌的推广和密集的广告宣传,让追求时尚的预调鸡尾酒被广大消费者认识。

2013年那会儿,有研究机构估计,到了2020年,预调鸡尾酒在国内的销售量能超过1.5亿盒,营业收入能超过百亿元。现在,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在预测威士忌的市场发展潜力。

在这种看好的氛围中,不只是锐澳品牌增加了资金投入,一些老牌酒厂也跨行业参与到鸡尾酒调制的市场竞争中去了。

许多知名白酒公司开始涉足预调酒市场。比如五粮液、洋河股份、古井贡酒、水井坊这些企业,有的在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有的则采用成品酒进行调制。

市场对“预调”的流行趋势反应冷淡,因为产品大量涌入造成库存积压,给预调鸡尾酒的经营带来负面效应。2016年,百润股份的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百分之六十一,净盈利从五亿元转为亏损一点四七亿元。其他知名酒类公司推出的预调鸡尾酒商品,也未能引起市场关注。

二零年,尽管调制鸡尾酒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不过那个年份整个行业的出货量仅仅超越了二千万箱,离原先设想的壹亿伍仟万箱的目标相去甚远。

为何大批企业涌向预调鸡尾酒行业的热潮会退去?首先,是因为预期过高,在这样预期的驱动下,投放资本与实际销售量之间出现了明显差距,这种情况在威士忌行业同样存在;其次,这类产品原本就属于小众市场,其发展潜力远远无法满足整体市场的容量和新增需求;再者,相关消费群体的培养工作严重不足。

那么,如今持续加码的国产威士忌,是否会出现与预调酒相似的情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