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谈一谈,你了解「艾滋病」的这些方面吗?

日期: 2025-08-09 11:03:04|浏览: 8|编号: 15628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换个角度谈一谈,你了解「艾滋病」的这些方面吗?

12月1日标志着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社交媒体上,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几乎被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文章所充斥,这些文章虽然篇幅冗长,但传达的核心思想却始终如一:艾滋病并不可怕,它完全可以被预防,而保持个人洁身自好则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作为一名内分泌代谢病科的专业医生,我对这些道理并不感到新奇,因为这些真理无疑是经得起考验的。

然而,当我们谈论到HIV/AIDS,难道公众仅仅满足于这种知识普及吗?拜托,这类信息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了,不是吗?

今夜,我们就来讲讲那些为人忽视的 HIV/AIDS 知识。

了解当前医疗状况,我们得知,只要实施精准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识别,并采用标准的“鸡尾酒疗法”,HIV感染者便能够实现病情的显著缓解,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可降至极低水平,几乎无法被检测出来,从而为艾滋病向慢性病转变提供了可能。

医学界以往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如何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以及如何救治那些并发感染病例,然而,当前及未来艾滋病治疗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HIV感染慢性化后引发的一系列代谢难题。

HIV 感染与糖代谢的关系

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以年轻人为主,然而,与未感染HIV的同龄人相比,这些年轻人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上升,同时,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也显著高于同龄的普通人群。

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中存在糖代谢异常,且这一异常与体内病毒含量呈现正相关。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病毒含量降低,HIV感染者的血糖水平也随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这一现象颇具趣味,暗示了HIV病毒可能与胰岛功能存在某种关联。

HIV 感染与脂代谢的关系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的艾滋病队列研究揭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男性,其血管事件的风险有所上升。在排除了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之后,我们发现,长期感染HIV的男性比未感染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并且这些斑块更容易发生破裂。

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持续的多中心 AIDS 队列研究,其中包含了40至70岁、体重不足136公斤的男性,他们要么感染了HIV(共618例),要么未感染(共383例),且此前未曾进行过冠脉重建手术。研究对这些男性进行了冠脉钙化、斑块和狭窄的检测。研究者们发现,与未感染HIV的人群相比,感染HIV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钙化现象,其发生率是未感染者的1.21倍。此外,他们还观察到斑块的形成风险也显著增加,具体而言,非钙化斑块的风险增加了1.28倍,而混合斑块的风险则上升至1.35倍。

感染HIV的男性患者发生冠脉狭窄超过50%的几率较高,然而在调整了传统冠脉疾病的风险因素之后,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持续较久、活性较高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与冠脉狭窄超过50%的现象存在关联。

抗病毒药物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

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在应用蛋白酶抑制剂——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之后,人体内甘油三酯、血糖以及胰岛素等指标会出现上升,这进而导致脂肪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脂肪因子释放量增多,最终引发微血管循环功能异常。研究指出,在抗病毒药物初期使用阶段,HIV感染者体内的脂质代谢状况有所改善;这一现象亦暗示,HIV病毒可能直接引发人体脂质代谢的失调。

HIV 感染与骨代谢的关系

众多研究指出,感染HIV后,人体会经历骨密度和肌肉质量的迅速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骨质疏松、肌肉减少症以及虚弱。这种生理变化与HIV病毒在体内的浓度密切相关。此外,部分研究还表明,HIV病毒可能通过促进骨骼中破骨细胞的过度活化,进而引发骨质疏松。

HIV 感染者并发心血管病增加

回顾性研究揭示,HIV感染/AIDS患者住院期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比例高达8%。在2006年,美国因卒中入院的患者数量相较于1997年有所减少,然而,HIV感染者并发卒中的比例却上升了60%,其中以缺血性脑病为主;在15至44岁这一低风险年龄段,卒中患者主要是AIDS患者。

一项规模庞大的队列研究显示,HIV感染者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比例为21.2%,患有糖尿病的比例为11.5%,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23.3%,这些比例均超过了非HIV感染者;此外,HIV感染者每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1.113%,在考虑了年龄、种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重因素后,HIV感染被证实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HIV 感染和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HIV感染者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上升。此外,HIV感染者出现心脏自主节律紊乱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我国,学者们对84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进行了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尽管这些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心血管方面的症状,但他们的心脏舒张功能已经下降,而HIV感染被证实是导致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的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同时,若患者在使用齐多夫定(一种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脏功能受损的情况。

种种迹象表明,HIV感染不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且随着慢性病化的趋势,它已成为一种代谢性疾病,这要求我们给予更多层面的关注和介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