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艾滋病魔夺命30年!如今感染者预期寿命已接近健康人
三十七载前,人们对艾滋病尚一无所知。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揭示了该病的起因,而且能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成功实施,使得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得以与常人相媲美。
首个抗艾药物:老药的意外收获
自艾滋病首次被揭示以来,直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首款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公众并未经历漫长的等待。1987年3月19日,首个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亦称作AZT)获得批准并投入市场,这一时间点距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仅仅相隔了六年。令人好奇的是,人类在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的斗争中,所使用的首款武器竟然是一种经过改良的旧药。
1964年,我们得将时间线回溯至此。在那个年代,作为一项抗癌药物研发项目的一部分,一种名为“齐多夫定”的新药被研发出来。理论上,该药物有能力嵌入癌细胞的DNA中,从而破坏其复制与增长的能力。然而,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们发现,该药物并未展现出任何抗癌的效用,因此,相关的研发项目也随之被搁置。
二十年后,众多医药企业对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了解,并着手大规模研制针对HIV感染的药物。在这其中,宝来威康这家以研发抗病毒药物著称的企业,在研究上取得了领先地位。该公司发现了一种名为“S”的化合物。在含有HIV感染细胞的培养皿中,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活性。而这神秘的化合物,正是齐多夫定。从机理上看,这是一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药品监管部门迅速认识到了这一发现的价值所在。然而,为了向数百万感染者提供治疗,我们必须确保该化合物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能够有效抑制HIV病毒。因此,在1986年,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拉开了帷幕。
尽管在安全性测试过程中,患者体验到了诸如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不适反应,然而,总体上,这款药物的安全性还是得到了认可。这一结果使得临床试验得以继续,进而进入了验证其疗效的新阶段。
令人振奋的时刻即将来临。在这项涉及近300名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了两个不同的组别。一组患者接受了齐多夫定的治疗,而另一组则接受了安慰剂。仅仅经过16周的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便显现出来——在对照组中,有19名患者病情恶化不幸去世;然而,在治疗组中,仅有一名患者因病情恶化而离世。
鉴于人道主义原则,研究团队迅速作出决定,中止了对照实验,以便对照组的病患能够及时获得该药物,抓住挽救生命的治疗机遇。
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药物进行了迅速审查。按照常规流程,一种新药从试验结束到获得上市许可,通常需要8至10年的时间。然而,这款新药仅用了20个月便获得了批准。这充分体现了美国FDA对突破性药物的认可。时至今日,齐多夫定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艾滋病治疗方案中。
划时代的治疗策略:鸡尾酒疗法
那个艾滋病让人心惊胆战的年代,齐多夫定如同黑暗中透出的一缕曙光。但没过多久,人们便意识到,仅依赖这一种药物并不能彻底解决HIV感染的问题。那些症状一度得到缓解的患者,血液中的病毒水平很快又攀升,而且病毒还会发生变异,形成耐药性。
齐多夫定属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范畴,尽管后来几年中,陆续有许多新的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获得批准并投入市场,然而在艾滋病治疗技术诞生的前十载,治疗成效并不显著,面临着诸多挑战。艾滋病的诊断结果,几乎等同于宣判了死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光流转。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艾滋病研究机构里,何大一教授带领的团队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艾滋病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菲勒大学医院的研究中,众多病例展现了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活动规律。这种病毒在患者体内复制速度极快,令人惊叹。据统计,感染者的体内每日可产生高达100亿个病毒颗粒。然而,HIV病毒的复制过程相当仓促——在快速复制的过程中,突变频繁发生。因此,在单个感染者体内,常常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突变版本的病毒。
何大一团队提出了一种俗称“鸡尾酒疗法”的全新抗艾策略
这一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HIV感染机制的认识,同时,研究人员也终于认识到,在病毒迅速发生变异的过程中,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1995年年底,首个蛋白酶抑制剂获得美国FDA的上市许可,随后何大一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称为“鸡尾酒疗法”。他们发现,通过向患者同时提供3至4种不同的药物,有望在速度上超越HIV病毒的变异,从而有效限制病毒的活动。
这一构想迅速得到了验证。1996年,何大一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体内HIV病毒载量能够迅速减少,甚至降至无法检测的水平。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次年,鸡尾酒疗法被确立为治疗艾滋病的常规方法。同年,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减少了47%。在这场抗击艾滋病的艰难战斗中,鸡尾酒疗法为成千上万的感染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更多、更好、更安全:新一代抗艾疗法
迈入21世纪,多种新型的抗艾药物相继问世。这些药物包括多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它们纷纷获得市场批准并投入临床使用。与此同时,鸡尾酒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艾滋病已不再是不可逆转的绝症,而转变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症。
药物组合的复杂性给患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达到最佳的疗效,患者常常需要在一天之内频繁服用多种药物,而这些药物的服用时间各不相同,显得尤为繁琐。若患者未能按时服用,不仅会削弱治疗效果,而且体内病毒可能会迅速产生耐药性。再者,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鉴于这些事实,公众逐渐认识到,简化用药方案、增强患者遵医嘱的意愿,以及提升药物的安全性及耐受度的必要性。
2001年,我国批准了首种核苷酸类似物,患者只需在餐后服用一次。到了2006年,市面上推出了首款三合一抗逆转录病毒片剂,这种片剂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病毒药物和三种广泛应用的成分,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片,这一改变极大地提高了用药的便捷性。2007年,首种整合酶抑制剂获得市场准入,此药能够阻止HIV将自身遗传信息嵌入人类基因组,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CCR5受体拮抗剂进行了优先审评,并批准其上市。该药物在上市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长期试验数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艾滋病治疗药物之一。
自2000年起,全球范围内对HIV感染者及其接受治疗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统计。(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在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我国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三月,一款由我国中裕新药研发、药明生物协助生产的创新型生物药物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上市批准,该药物旨在治疗那些对现有多种治疗方法均无反应的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标志着我国生产的无菌生物制品首次获得美国FDA的认可,并进入美国市场。这款新药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艾滋病的单抗产品,代表了十多年来的首次突破,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抗艾治疗机制。在临床试验阶段,该创新药物并未显现出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它也并未表现出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
今年六月,我国一家创新生物医药公司——前沿生物,成功研发了一款国家一类新药,名为艾可宁(注射型艾博韦泰)。该药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正式上市。作为一种长效的HIV-1融合抑制剂,艾可宁有望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结合使用,针对那些即便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病毒仍复制的HIV-1感染者进行治疗。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伴随着生物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对艾滋病病原机制深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或许能够预见,艾滋病“治愈”的曙光正逐渐显现,其历史性的转折点或许已经近在咫尺。
相关链接
1981年6月5日,一种前所未闻的致命疾病被首次报道
抗生素与疫苗的问世,使得人们对传染病横行的时代产生了信心,认为那已成为历史。确实,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乐观:曾经威胁生命的结核病和脊髓灰质炎,在现代医学的攻克下已不复存在。那么,还有哪些疾病值得我们忧虑呢?然而,就在1981年6月5日,一场危机悄然降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发布了一份报告,宣布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致命疾病即将出现。
报告显示,有5位年轻同性恋男性患上了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这种疾病虽然并不常见,但也不算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病症。然而,过往的案例显示,此类感染往往仅见于那些免疫能力极度低下的患者。这一点令人费解——报告中所提及的这5位男性,在感染前看起来身体状况相当良好。他们究竟是如何感染上这种肺炎的呢?
人们未曾预料到,该份报告在全美范围内迅速引发了广泛影响。在短短数日内,美国各地医生纷纷向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交了众多相似病例的汇报——病例中的男性均为同性恋者,且感染情况异常。据此,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疾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并且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